在上海西南14.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漕河泾开发区用40年书写了一部“亩产论英雄”的传奇:2024年园区企业营收突破6844亿元,集聚中外高科技企业1.55万余家,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50余个、内资上市企业150余家,培育出全市1/4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、60%的数字文创企业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AI校友中心、人形机器人孵化器等载体“一位难求”,2024年发生融资82起,其中30%披露金额累计超63亿元,平均单笔金额高于1.5亿元,折射出企业“用脚投票”的选择。
这种“逆向招商”的底气,源于漕河泾开发商从“土地开发商”到“创新生态构建者”的转型。当多数园区还在拼地价、拼政策时,漕河泾开发区已形成“场景开放-生态共育-价值共生”的招商稳商体系,让企业不仅“走进来”,更能“留下来、长得大”。

2024年漕河泾园区融资事件产业分布
(图源:临创漕河泾;数源:张通社Link数据库)
一、核心竞争力解析:四维破局,构建不可复制的“漕河泾模式”
1、场景招商:从“物理空间”到“创新试验场”的价值跃迁
漕河泾开发区的第一个独特优势,是将园区本身转化为企业的“超级试验田”。AI校友中心的配送机器人每天穿梭于楼宇间,验证着推行科技的末端递送技术;漕河泾印象城的AR导航、AI数字人,成为粒界科技、光界科技的商业化起点。这种“1公里示范工程”,让企业无需跨出园区,即可完成“实验室—场景验证—商业化”的全链路。
典型案例: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打造全球首个“室外+室内”全场景训练基地,涵盖安防巡检、物流运输等6大场景,配套3D打印快速响应中心,帮助智可派机器人将设计原型落地周期缩短40%。入驻企业派特纳通过孵化器对接上实集团,成功将清洁机器人部署于机场联络线,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突破。
数据支撑:截至2024年,漕河泾开发区开放园区场景超200个,带动企业获得场景化融资超15亿元,孵化成功率达93%。

漕河泾开发区内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
2、全周期服务:从“政策输血”到“生态造血”的精准赋能
漕河泾开发区的服务体系突破了传统园区的“政策搬运工”角色,构建起“四级孵化链+特色服务矩阵”。从科技苗圃(如大学生创业园)到加速器(如AI校友中心),再到产业园(如科技绿洲),形成“创意—孵化—加速—产业化”的全周期培育。更关键的是,服务嵌入产业肌理:税务团队累计协助获批大张江资金超10亿元,知识产权服务集成“四中心两协会”,2023年促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5亿元,惠及130家企业。
机制创新:首创“科学家+企业家”双轮驱动模式,如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共建,2024年纳入科技部候选库项目21项,其中纳米药物递送、二维材料装备等10项本土项目落地。同时,通过“校友网络”链接全球资源,上海交大3A校友中心已引入31家大模型企业,基流科技等4家企业估值破10亿。

漕河泾开发区AI校友中心
3、产业集群:从“企业扎堆”到“生态共生”的化学反应
漕河泾开发区的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,而是形成了“上下游就在楼上楼下”的协同效应。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数字文创三大集群中,150余家游戏企业构成沪上数字文娱核心带,腾讯、商汤等AI企业带动200家关联企业,形成“算法—算力—应用”闭环。数据显示,园区企业间合作频次是行业平均的2.3倍,一栋楼曾诞生10家上市公司。
生态黏性:剑及智能创始人戚蓬勃直言:“在这里不仅能‘下楼找供应商、上楼谈融资’,更重要的是找到‘同道中人’。”漕河泾开发区通过产业共同体(如5大产业发展联盟)、社群活动(年举办高端论坛50+场),让企业从“孤岛”变成创新网络的节点。

腾讯、网易、字节跳动、商汤、快手、米哈游、育碧娱乐、莉莉丝、鹰角……漕河泾开发区徐汇区块目前约20万名白领中,游戏领域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,成为上海互联网人才的重要聚集地。充沛的人才供应体系背后,是深厚的产业积淀。漕河泾开发区目前集聚了上海约60%的游戏企业和行业产值,沿轨交9号线初步形成了上海数字娱乐产业的核心带,集聚了约150家游戏头部企业。(图源:市国资委)
4、产城融合:从“生产孤岛”到“生活共同体”的空间革命
区别于传统工业区,漕河泾开发区以“15分钟生活圈”重构园区生态:三轨交会(9/12/15号线)实现30分钟虹桥枢纽、45分钟浦东机场;漕河泾印象城、万丽酒店等商业配套,与漕河泾公园、徐家汇商圈形成“工作—生活—休闲”无缝衔接。更具前瞻性的是,新增田林园、桂林西居住功能区,缓解职住失衡,绿化率超35%的“垂直生态系统”(如漕河泾中心屋顶花园),让人才“愿意来、留得住”。
成本优势:极具竞争力的厂房租金和售价,叠加张江政策红利,成为硬科技企业的“价格洼地”。同时,物业响应15分钟到位,年减碳千吨级的绿色服务,助力企业实现ESG目标。
5、市场化运作:从“政府主导”到“企业化运营”的体制突破
作为全国少数不设管委会的开发区,漕河泾开发区实行“人大立法、公司运作”模式,总公司下属多家专业子公司(企业服务、创业中心、环境建设等),实现“服务专业化、运营市场化”。2024年发布的《张江高新区漕河泾园行动方案》明确“轻重分离、以轻为主”,通过市场化基金(如100亿人工智能生态基金)、场景化招商(如“超级场景”发布),将政府资源转化为市场动能。
二、经验总结:招商稳商的“漕河泾密码”
1.场景思维破局:拒绝“土地依赖”,将园区作为创新试验场,用真实场景降低企业试错成本,形成“场景引企业、企业造场景”的正循环。
2. 生态服务筑基:从政策供给转向创新生态构建,通过校友网络、产业共同体、专业服务矩阵,让企业融入“成长型社群”。
3. 产城深度融合:打破“产城分离”传统,以TOD交通、宜居空间、绿色生态等方式重塑园区吸引力,实现“以城聚人、以人兴产”。
4.市场化机制赋能:坚持企业化运作,通过专业子公司、产业基金、场景化招商,将政府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,避免“政策内卷”。
这些经验的核心,在于漕河泾开发区始终抓住“人”的需求——既服务企业家,更链接科学家,最终形成“创新要素高密度、创新成本低密度、创新体验高浓度”的生态优势。当多数园区还在“招企业”时,漕河泾开发区已在“育生态”,这正是其40年领跑的根本密码。
结语:从“国家级”到“世界级”的新征程
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,漕河泾开发区的目标是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。这需要持续放大招商稳商的核心优势,进一步开放政府、城市、产业场景,深化“校友经济”“科学家经济”,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、跨境创新协作。当园区成为创新的“热带雨林”,企业自然会“生根发芽、开枝散叶”——这或许就是漕河泾开发区给中国产业园区的最大启示。
来源:上海转型发布、科创漕河泾